湖南黑茶原产于安化,最早产于资江边上的苞芷园,后转至资江沿岸的雅雀坪、黄沙坪、硒州、江南、小淹等地,以江南为集中地,品质则以高家溪和马家溪为最著名。过去湖南黑茶集中在安化生产,产区已扩大到桃江、沅江、汉寿、宁乡、益阳和临湘等地。
湖南黑毛茶经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等五道工序而制造成。黑毛茶分为4个级,高档茶较细嫩,低档茶较粗老。一级茶条索紧卷、圆直、叶质较嫩,色泽黑润。二级茶条索尚紧,色泽黑褐尚润。三级茶条索欠紧,呈泥鳅条,色泽纯净呈竹叶青带紫油色或柳青色。四级茶叶张宽大粗老,条松扁皱折,色黄褐。湖南黑毛茶内质要求香味醇厚,带松烟香,无粗涩味,汤色橙黄,叶底黄褐。 [1]
湖南黑茶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概括地讲,一是历史悠久,二是产量甚巨,三是质量优良,四是品类丰富。
渠江皇家薄片,圆形的一种
渠江皇家薄片,圆形的一种 [2]
湖南黑茶黑茶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黑茶薄片呈形状不一的扁平薄片状,源于安化县渠江镇,黑茶薄片又称为黑茶宗祖薄片,民间相传为张良所造,俗称“张良薄片” [3] 。汉代时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安化县志和黑茶史料中记载唐皇以产地赐名,称之为“渠江薄片” [4] 。
唐代中期,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和消费的增加。茶叶贸易随之兴旺。在太和年间,开始与塞外进行茶马交易。从江南到华北,以至塞外,形成了广阔的茶叶市场。商人在湖南收购较多的为潭洲、岳洲、衡洲茶。史书记载,952年,朝廷派三司军将到湖南买茶的就有数起。湖南的渠江薄片的益阳团茶就运销湖北江陵和襄阳一带。
宋朝实行由政府专买专卖的“榷茶制”,由茶商向政府纳税领取引票,持引至生产地收购,运往北方销售。1088年,宋政府在安化县资水北岸的龙塘设“博易场”,运去盐米布帛,交换茶叶等土产。
“黑茶”二字最早见于1524年。前身是16世纪以前四川由蒸青绿毛茶作色蒸压而成的“乌茶”,真正的黑茶产于湖南安化,改乌茶的“蒸青”为“炒青”加工而成。明嘉靖三年,《明史含货志》云:“商茶低伪,产地有限,悉征黑茶”,此时的安化黑茶已经闻名全国。并由“私茶”逐步演变为“官茶”,用以易马。
湖南黑茶
湖南黑茶
16世纪以前记载的黑茶,是指四川由绿毛茶经做色后蒸压而成,湖南黑茶在四川黑茶之后,是在初制中做成。据《明史.食货志》记载:“神宗万历十三年……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直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禁止越四川境内私贩湖茶。因此在16世纪末期,湖南黑茶兴起。 [1]
明朝,继续实行由政府垄断的茶马政策,湖南安化生产的黑茶由商人运销西北,由官府统一经营。由于质好价廉,深受少数民族地区的青睐,于1595年正式定为官茶,自后西北官司引茶以汉中、四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此时的产地集中于资水沿岸各市镇,前来采购黑茶的茶商有晋、陕、甘、鄂、湘等省籍商人。
明末清初,安化黑茶逐渐占领西北边销茶市场,安化成为“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叶生产供应基地。并运往山西、陕西及河北等省内销,最高年份达4000余吨。
湖南黑茶
湖南黑茶 [2]
康熙年间,停止茶马交易。乾隆二十一年,湖南巡抚陈宏谋奏安化引茶章程,谷雨以前的细茶,先尽陕甘茶商持引收购。谷雨以后之茶,才可贩给客贩。
清朝,随着茶叶饮用及内外销贸易日兴,湖南茶产区域逐渐扩展到省内外大部分县城,湖南黑茶已成为“引”茶,茶商持引赴产地购买,1683年定额22400引,于西宁、庄浪、洮岷、河州、甘州各处地方行销。监湘生产的老青茶,由山西商人来羊楼司收购,运销内、外蒙古及俄国。清雍正初,桃源县有蒋、周等八姓茶商专制黑茶,此时的黑茶运销盛极一时,仅安化县最盛时期,产销达2000引之巨,清嘉庆年间即1820年以前年产7.2~8万担。
道光元年以前,陕西茶商持引以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或以羊毛、皮袄换购黑茶,并就地加工成花卷茶和茶尖茶。最盛时期,商号达30余家,花卷茶年产3万~4万支,主销山西、陕西、宁夏、内蒙、河北及哈察尔、绥远一带。
湖南黑茶成品有“三尖”、“四砖”、“花卷“系列与之称。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的生产历史最为悠久,品种最为齐全,“四砖”即:黑砖、花砖、青砖和茯砖。“三尖”指湘尖一号、湘尖二号、湘尖三号即“天尖”、“贡尖”、“生尖”。“湘尖茶”是湘尖一、二、三号的总称。“花卷“系列包括“千两茶”、“百两茶”、“十两茶”。 [5]
湘尖
湘尖是黑茶紧压茶的上品,为安化白沙溪茶厂所产。“三尖”在历史上
泡茶器具
泡茶器具
称天尖、贡尖和生尖,清朝道光年间,天尖和贡尖曾列为贡品。
湘尖一号、湘尖二号与湘尖三号的主要区别,在于所用原料的嫩度不同。湘尖一号和湘尖二号是用一、二级黑毛茶压制而成,而湘尖三号则主要是用三级黑毛茶压制而成。湘尖一号的外形色泽乌润,内质香气清香,滋味浓厚,汤色橙黄,叶底黄褐。湘尖二号的外形色泽黑带褐,香气纯正,滋味醇和,汤色稍橙黄,叶底黄褐带暗。湘尖三号的外形色泽黑褐,香气平淡,稍带焦香,滋味尚浓微涩,汤色暗褐,叶底黑褐粗老。
湘尖茶主销陕西,特别为关中一带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此外还畅销华北各地。
花砖
“花砖”由历史上的“花卷”茶演变而来,因一卷茶净重合老秤1000两,故又称“千两茶”。过去,花卷的加工方法是用湖南安化高马二溪的优质黑毛茶作原料,用棍锤筑制在长形筒的篾篓中,筑造成圆柱形,高147厘米,直径20厘米,做工精细,品质优良。历史上最盛时期的年产量达到过3万多支。
花砖形状虽然与花卷不同,但内质基本接近,成为黑茶类的新品种,代替了历史上的花卷茶,受到了销区的赞赏与欢迎。
“花砖”的名称来由,一是由卷改砖形,二是砖面四边有花纹,以示与其他砖茶的区别,故名“花砖”。
花砖茶的制造工艺与黑砖茶基本相同。花砖茶原料,过去分洒面茶与包心茶,压制进把差的茶叶压在里面,较好的茶叶压在外面。60年代中后期,白沙溪茶厂再次进行工艺改革,在提高面茶和茶质量的同时,不分面茶和里茶,进行混合压制。压制花砖的同时,不分面茶和里茶,进行混合压制。压制花砖的原料成份,大部分三级黑毛茶及少量降档的二级黑毛茶。总含梗量不超过15%。毛茶进厂后,要经筛分、破碎、拼堆等工序,制成合格的半成品,以后进行蒸压、烘焙、包装等,工艺与黑砖茶相同。
花砖茶销区以太原为中心,并转销晋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等地。
茯砖
茯砖茶约在1860年前问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
湖南黑茶茯砖
湖南黑茶茯砖 [6]
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又称“泾阳砖”。茯砖茶集中在湖南益阳和湖南白沙溪茶厂两个茶厂加工压制,年产量约2万吨,80年代初期,湖北蒲圻楼洞茶场,引用湖南茯砖制法,获得成功,年产量500吨左右。特制茯砖全部用三级黑毛茶作原料,而压制普通茯砖的原料中,三级黑毛茶只占到40-45%,四级黑毛茶占5-10%,其他茶占50%。
茯砖茶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气沤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茯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规格为35×18.5×5厘米。特制茯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普通茯砖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尚浓,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每片砖净重均为2公斤。1986年起茯砖的规格逐步小型化,茯砖茯在泡饮时,要求汤红不浊,香清不粗,味厚不涩,口劲强,耐冲泡。特别要求砖内金黄色霉菌,俗称“金花”,学名称之为冠突散囊菌,内含丰富的多种营养素,对人体极为有益,金花越茂盛,则品质越佳。颗粒大,干嗅有黄花清香。
茯砖由于其独特的工艺和特殊的品质,使其具有良好的营养保健价值。
茯砖主要是边销,它的营养价值早在八十年代就引起了日本的关注,对茯砖作了长达十年的追踪研究,进口消费茯砖茶的数量大幅度增加。
黑砖
产于湖南安化于1939年于湖南省白溪茶厂试压成功,
湖南黑茶黑砖
湖南黑茶黑砖
是一种砖块形的蒸压黑茶,主销甘肃、宁夏、新疆和内蒙古。以黑毛茶为原料,经称茶、蒸茶、预压、压砖、冷却、退砖、修砖、检砖等工序而制成。因黑砖面压有“湖南省砖茶厂压制”八个字,故又称八字砖。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浓厚带涩,汤色红黄稍暗。
千两茶
“千两”茶,即花卷茶,历史上是安化边江刘姓家庭不向外传的神秘产品。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引入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独家生产,至1958年累计生产48550支,产品全部按国家计划调拨,主销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花卷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工效低。
花卷茶
花卷茶 [7]
1958年后,湖南省白沙溪茶厂以机械生产花砖茶取代了花卷茶。1997年,为满足市场需求,湖南省白沙溪茶厂恢复了传统的花卷茶生产。
花卷茶选用的优质黑毛茶原料和古朴的加工方法使其产生特殊的饮用价值,饮用花卷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内质香气纯正或带有松烟香,汤色橙黄、滋味醇厚。花卷茶中的儿茶素和氧化产物黄烷醇类氧化基合物是一类复杂的生理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如增强人体血管壁的韧性,抑制动脉硬化,具有维生素P的类似功能,抑制人体内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作用能力是维生素的5~10倍,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维生素C的吸收,从而防止致癌物质——亚硝酸铵等硝基化合物的在人体新陈代谢中的形成积累等。饮用花卷茶可以感受到茶味十足,滋味甜润醇厚、提神、解腻、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对缓解腹胀、止泻有明显功效。并具有抑制肥胖的功能,因而花卷茶受到了国内外的消费者的青睐。
湖南省白沙溪茶厂生产的“白沙溪”牌花卷茶有三种规格分别为36.25kg/支、3.625kg/支与362.5克/支,在国内主要销往广东省、港台地区市场,在国外主要销往韩国、日本及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青砖
17世纪末期,湖南临湘羊楼司所产的老青茶数量多,滋味浓厚,山西晋商进入羊楼司设庄压制青砖茶。当时制造系手工操作。青砖茶规格有二四、二七、三六、三九、四九、六四等多种,每种片重不同,销区亦异,以前面的三种生产最多。所谓“二四”砖,即每篓装24片,“二七”砖,每篓装27片,余此类推。清同治以后,临湘制造地点,已扩展到聂家市、路口铺、桃林、五里碑等地。最高年产销青砖茶8064吨。1938年10月,临湘沦陷,生产青砖茶的机器被没收,在中日战争间,临湘青砖茶生产完全停产。1989年,临湘茶厂恢复生产,多为本地商人小规模经营。1990年,白沙溪茶厂采用黑茶原料生产青砖茶。